海安工厂塑料回收-美国塑料回收乱象对我国提出警示
-
美国资源回收的“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深入人心的美国环保行动指南,其三角形标志和同年发起的“世界地球日”,占据了全球环保活动中无数C位角色。
但是,这条环保界的“金科玉言”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媒体质疑,其中Forbes杂志就一针见血地指出,“3R原则”尽管为个体环保行动提供了引导,但这些年也对美国的舆论产生了一种误导,即“回收可以解决美国资源过度消费的问题”,但失败的回收现实和这一“理想”相行渐远。这一现实,在世界海洋保护主义者Tiffany Duong为Eco Watch撰写的一篇报道真实地呈现,我们也应从中得到警示。
美国回收之忧
Forbes报道认为,回收利用的理念最初被推出时,确实具有利他动机。但是,从一开始,这个回收系统从未具备处理巨量废旧物品的能力。Trading Economics报道指出,美国的消费主义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成为一种很严重的社会现象。在2020年1月新冠疫情来袭之前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资源消费量的增加,回收利用竟然不幸地成为一种推广的解决方案。
但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因为有回收系统,消费者就可以将许多一些性消费品扔进回收箱,无形中减轻了他们对消耗大量不必要的一次性物品的内疚感,还冠冕堂皇地“升级”为环保行为。
既然美国的回收系统没什么用,但为什么还存在?Forbes报道认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铺天盖地的不良宣传信息误导下,公众误认为回收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废物问题的灵丹妙药。这些不良信息制造的可持续、封闭循环的假象,事实上造成了更多一次性塑料的持续使用。
在这些不良信息的暗示下,公众相信他们的丢弃物将重生为新产品,而不是最终丢弃至海洋或垃圾填埋场。这就减轻了人们对可能扔入回收箱的垃圾的担忧,过度消费也就具有了合理性。
美国单流系统之痛
美国回收市场基本为单流回收系统,即公众将各种可回收物扔在同一个回收箱中,之后运输至回收工厂中进行分类和清洁。消费者天真地以为,填埋场不是回收物的归宿。不幸的是,这就是很多回收物最终的命运,其间,回收工厂还因分类而产生了额外费用。
单流系统让回收物非常容易被污染,比如混入的喷雾剂、电池和电子产品等可能污染整批可回收物。由于这些污染的物品不能以其他可回收材料同样方式处置,分类和处理成本更高,很多回收工厂无利可图,最终将它们丢弃。
美国回收危机
为了进一步了解美国单流回收失败的原因,我们需要将回收物视为一般商品来分析。
根据美国回收中心的信息,美国市县当局支付运费将住宅和商业回收物运至当地和区域回收厂处置。回收厂将干净的回收物分类和/或压缩成塑料、纸张、铝或玻璃包,之后在公开市场上售卖给买方。买方将其加工成可利用的材料以供再加工成新产品。
加工和制造可销售的可循环利用产品都需要付出成本。与任何商品一样,要想获利,这些可循环利用产品就必须以高于制造成本的价格出售。受污染的回收物加工成新产品的难道更大,因此,即便有买家,交易价也只能更低。但是目前现实是,美国国内回收业供过于求,根本没有买家。
多年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塑料废物产生者,过去曾超过一半以上的塑料废料运往中国。美国运往国外的塑料中,多达1/4的废旧塑料被污染或质量很差,根本没有回收的价值。
- 返回首页 打印 返回上页 下一篇